【交流周】今贵州:“国别和区域研究国际研讨会”举行,来听听教育官员、 专家、学者都说了啥
八方来客,专家云集。7月26日,第十一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国别和区域研究国际研讨会”在贵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拉来帷幕。
本次研讨会由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主办,贵州省教育厅、贵州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承办。来自11个国家(地区)近300位教育官员、大学校长、专家学者参加了开幕。
贵州省副省长魏国楠、柬埔寨王国驻华特命全权大使凯·西索达 、韩国人类学学会会长全京秀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分别致辞。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做主旨演讲。
围绕“共商国别和区域研究的新起点,共议国别和区域研究的新使命”,专题演讲嘉宾现场分享经验,分享智慧,分享友谊。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主持专题演讲。
上海政法学院校长刘晓红就“加强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 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治理”这一主题,与大家开展交流。她说,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国别和区域研究要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思考和推进,要从全球治理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要求出发,尽可能实现对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全覆盖,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治理发挥积极作用。要从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思考和推进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要从国际人才培养中思考和推进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合格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至少要符合四个标准:精通当地语言;在当地做过长时间的“田野研究”;在当地有较好的人脉关系;有较强的政策意识。
北京语言大学早在2012年教育部启动遴选首批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时就开始了国别和区域研究,不断探索外语专业转型发展的新路径,已将国别和区域研究定位用为外语类院校转型升级的新支点。
当前正开启人类文明互融互鉴的新时代,加强国别和区域研究,是搭建‘民心相通之桥’的重要基础,是时代赋予大学研究机构的使命。北语将努力搭建区域人文交流与合作的高端平台,努力汇聚彰显国别特色的研究骨干力量,努力加强校际研究资源的共建共享,积极探索外语类院校深化国别和区域研究的途径,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落脚点,努力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作出应有的贡献。”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在致辞中说。
专题演讲上,四川大学副校长晏世经就“建设具有西部高校特色的‘一带一路’教育工程”和大家一起分享了经验。他说,四川大学植根西部,发挥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积极把“一带一路”建设纳入学校总体规划,积极推进和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合作与交流。近几年主要开展了组建综合性、多学科、跨领域的“一带一路”研究机构,设立四川大学“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加强与南亚国家交流互访、主动谋划中俄“两河流域”高校联盟,加快非通用语种“波兰语+专业”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推进区域与国别问题研究平台建设等工作。
在“创造人类共享知识 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演讲中,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分享了几点体味。他认为,高校智库建设要围绕国家战略做好总体布局与发展规划,发挥好学校在国家战略中特殊作用,组建好服务地方发展的学科创新群智库,将中国本土经验话语转化为国家话语等。
菲律宾雅典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前任董事杨真真在演讲中说,愿与中国一道朝着共同的愿景,取长补短、共享资源,尤其在教育方面加强合作,推动更多可持续发展项目。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徐小洲、云南大学缅甸研究院院长李晨阳、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副所长饶兆斌也分别做专题演讲。
研讨会上,嘉宾们从不同侧面,介绍了各自对国别和区域研究的认识理解和实践探索,展示了近年来国别和区域研究领域的新成就、新经验,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路。同时也让大家看到了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广阔前景,为推进国别和区域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