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贵州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团队:保护黔山秀水 共筑青山绿水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主要载体,人们常说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而生物多样性则被称为地球的免疫系统。生物多样性对于解决人类的食物安全、清洁能源、环境恶化、人口健康和贫困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贵州大学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粟海军说。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贵州大学围绕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一直在为保护黔山秀水、共筑青山绿水付诸努力与实践。
2007年全省唯一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研究生学科点建立,2017年贵州大学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研究中心建立,贵州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挂靠贵州大学林学院,生态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以林学院、研究中心及生命科学学院为主的研究团队近5年以来,通过大量科研项目服务于贵州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涉及贵州所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研究团队主持的佛顶山和都柳江源大型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帮助佛顶山升级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建立了贵州第一个泥碳沼泽类型自然保护区;学科团队主持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及2016年贵州省重大专项等项目,聚焦草海综合治理问题,通过解译“黑颈鹤-人-湿地生态系统”三者间关系,为草海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综合治理提供了全方位的科技支撑;研究中心通过承担国家林业与草原局贵州区域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与珍稀植物资源普查项目、国家生态环境部全国大中型兽类与地栖鸟类红外相机监测等项目,全面掌握了全省野生动植物资源基本状况,为贵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决策提供了科学基础。目前,贵州大学涉及生物多样性的国家级、省部级及地方服务性科研项目每年有60余项,充分发挥了贵州大学服务贵州大生态建设的人才智力优势。
自然保护地 绿野寻踪迹——野生动植物研究
贵州大学林学院的野生动植物研究团队主要以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二级学科点和贵州大学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研究中心为平台依托,同时充分利用林学院生态学和林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双一流”学科优势,服务于资源丰厚、独具特色的贵州乃至西南喀斯特野生动植物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团队主要从事三方面调查研究,即以自然保护区为主的自然保护地区域性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以资源普查和固定监测相结合的喀斯特多样性维持机制与保护成效研究、以贵州代表性珍稀物种为对象的保护生物学研究。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最有效的形式,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以周正贤、朱守谦等国内知名林学家为代表的学院先辈们,就通过主持大型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前后完成了梵净山、茂兰等多处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也使这些区域得以建立自然保护区并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先后出版了《茂兰喀斯特森林科学考察集》、《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梵净山研究》等著作,形成对喀斯特生物多样性的独特见解,建立了全省最大的树木标本室,成为同期全国榜样。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多项。
团队青年们继承先辈的传统,加强了系统研究,目前贵州省所有90%国家级和60%以上的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均由本团队主持,近5年来共主持多项大型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或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项目,帮助佛顶山等顺利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力支持了茂兰、赤水及梵净山申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及世界自然遗产的顺利申报,对我省自然保护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团队继续努力,开始着手贵州自然保护区网络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同时积极参与省内生物多样性保护顶层设计,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和主持了《贵州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及《贵州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规划》。团队已然成为贵州野生动植物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力中坚。
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构建监测网络目前是国际研究与保护管理热点。团队通过长期的调查与监测,充分摸清了贵州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使一些重要物种如云贵水韭、掌叶木等珍稀植物得到拯救性保护,通过红外相机影像,使林麝、黑熊、白颈长尾雉等珍稀动物多年后再次被发现。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原国家林业局天保工程及野生动植物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实施,许多珍稀动植物种群不断得到保护、增殖和增长,贵州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森林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服务功能得到逐步增加,从而为政府和林业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团队近5年还通过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贵州省重大专项、省林业重点项目等各类项目50余项,开展了针对黑颈鹤、花榈木、清香木等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发表文章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制定行业标准1部,使贵州珍稀物种的小种群拯救与受胁因素分析研究水平已步入国内前列。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苔藓、蕨类及虫草资源研究
长期从事植物系统学、苔藓植物学研究工作,建立了6个新植物新物种的熊源新教授介绍说,“苔藓植物和地衣植物一起被称为大自然的拓荒者,是很多植被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湖沼陆地化、森林沼泽化的过程中起促进作用。苔藓植物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及对植被组成和演替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苔藓植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植物界的系统演化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在水土保持,维持生态系统(特别是热带雨林、冻原等),对环境的指示作用,以及次生代谢物质的积累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近年团队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参与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35项。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在SCI收录的中外期刊和权威学报、核心期刊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编制专著22部。主编科研专著5部。发表新植物新物种8个。
虫草是自然界中感染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的病原真菌,在自然界节肢动物种群的生态控制方面有重要的价值,可以用来作为生物杀虫剂为工、农业的害虫防治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虫草也是一种珍贵食药用真菌,其中,蛹虫草可以作为食品,亦可作为药用生物资源。
近年团队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项目8项。参与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主编科研专著5部。发表虫草新物种20余种。
鸣蝉厉寒音 时菊耀秋华——昆虫(植物保护)研究
贵州大学昆虫(植物保护)研究团队是贵州大学动物学及植物学——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学科的主要依托团队。团队以喀斯特昆虫和蜱螨为主要研究对象,近年来共计发现58个新属,987个新种,3个中国新记录属,78个中国新记录种和大量贵州新记录属种,主要如:在蜱螨类群发现水螨群150多个新种、4个新属以及中国新纪录科、属级单元50多个;发现甲螨4新属2中国新记录属、2中国新记录亚属、54新种,4中国新记录种;发现蝠、鼠体表寄生螨5科22属110余种,等;在昆虫类群鉴定中国叶蝉科(大叶蝉亚科等10多个)、蜡蝉总科等的1700余种,包括40新属、520多个新种,等。并在昆虫区系特征、起源及演化理论方面提出了新观点,为研究中国乃至世界动物区系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和翔实资料。
近年来团队在国内外刊物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近26部,包括《贵州经济农螨》、《水螨分类理论和中国区系初志》、《中国隐脉叶蝉》、《中国角顶叶蝉》、《中国动物志-半翅目:叶蝉科:大叶蝉亚科》等在国内均具有重要影响,);先后获得各级各类奖项20余项,包括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多项。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粒金——生物多样性遗传资源利用研究
本方向团队主要以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农学院,以贵州大学的喀斯特山区植物种质资源利用与育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山地植物资源保护与种质创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原山地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药用生物资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为依托,开展贵州高原特色农用动植物遗传资源多样性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
近年来,贵州大学喀斯特种质资源库与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中心联合,拥有贵州禾、茶树、花椒、玉米、高粱、油菜、大豆等特有种质资源万余份,),完成1000余份作物鉴定,从中筛选出抗病、抗虫、耐脊、抗冷等特色种质资源百余份。开发了贵州禾、玉米和杜仲等植物的InDel、SNP、SSR、ISSR等分子标记,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建立的玉米种子纯度鉴定SSR技术,并应用于全省种子鉴定分析;开展了贵州香猪、杜仲、薏苡结构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及功能基因组研究工作。对肉质、生长、株型、粒型、分蘖能力等性状控制基因进行了定位与克隆研究。
团队与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合作研究建立外源基因清除技术(Gene-delator),能高效清除玉米、油菜、杨树、杜仲、烟草等多种植物中的外源基因,删除效率高达100%,实现了利用转基因技术创制无外源基因的安全新种质的设想,该技术被美国著名“社会技术”公司公布为未来20年对社会最具影响力、最有前景的10个专题推介创新技术之一。这些研究不仅成为贵州生物多样性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的重要基础,也成为助力贵州科技扶贫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