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进一步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实验区建设的思考
作者: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副会长、贵州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杨军昌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贵州省通过改革创新和制度探索,以“大生态”守住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努力打造美丽中国“贵州样板”,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多个领域形成一批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和典型经验,在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实际上,早在2010年10月贵州省第一次工业发展大会上,就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战略高度,提出要以生态文明理念来引领工业发展。2016年8月,省委七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见》,既是对国家批准贵州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积极而有力的响应,又是对贵州建设生态文明、坚定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意义深刻。而于行动上,自2017年以来,贵州便在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如在启动了实施退耕还林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及其生态护林员等十大生态扶贫工程、开展了全国首批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试点、全面推行五级干部上山植树造林和五级河长制、强力推进了十大污染源治理和十大行业治污减排“双十”工程、连年成功举办生态文明试验区贵阳国际论坛等,取得了积极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2017年,全省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7%,贵州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居全国第2位。
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贵州的重大使命。在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有利于发挥贵州山地大省的生态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探索西南山地绿色崛起新路径;有利于保护长江、珠江流域生态屏障区之“六山六水”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构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为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区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支持;有利于把生态价值实现与精准脱贫有机结合起来,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态扶贫双赢,推动生态文明共建共享,探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战略以及《方案》的建设要求看,无疑,贵州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建设正处爬坡上坎的关键时期,尚有艰难的跋涉里程。为此,对进一步推进贵州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笔者有以下思考。
以思想引领为纲。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离不开思想的引领和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包括了“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等历史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本质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的发展观以及“六原则”“五体系”的“方法论”等。这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纲领,更是贵州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行动指南,必须始终如一的坚持和贯彻。
以文化支撑为魂。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是以生态文化为基础的人类处理整个生态系统的积极成果。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所内含的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的源泉所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贵州民族众多,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系统的敬畏自然、适应自然、尊重自然、对自然资源适度开发与有序利用的生态文化,在各区域的环境保护中、在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贵州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中,应高度重视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发掘、弘扬和创新,并将其融化到实践中,以使试验区建设的内涵更丰富、特色更鲜明、价值更突出。
以《方案》规划为据。《方案》提出,要以建设“多彩贵州公园省”为总体目标,突出了“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根本理念,明确了全力打造“五个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布置了“8个方面32项改革任务”,确定了到2020年建成“多彩贵州公园省”的“3大目标内涵”以及实施的“5大保障措施”。《方案》是十八大以来中央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指引,内容丰富,改革创新试验举措切合实际,是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顶层设计、规划蓝图和行动向标。依此“逐绿”前行,砥砺作为,拒绝“折扣”,务求实效,多彩贵州无疑会更加绚丽多彩。
以制度建设为基。生态文明以及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关键是建立健全制度。近年来贵州省深入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在着力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上做了大量工作,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形成推动绿色发展的制度“利器”,推动了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新的阶段,还应抓住用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机遇,按照《方案》要求,进一步在绿色屏障、促进绿色发展、生态脱贫、大数据、旅游发展、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用制度的基本力量,进一步推进试验区的各项建设进程。
以生态保护为本。贵州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又是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最广、石漠化治理任务最为艰巨的省份,也是贵州绿色发展必须面对的省情,可以认为,贵州的生态保护永远在路上。试验区建设的“五大示范区”打造以及绿色屏障、生态脱贫等重大任务,无不要求举全省在坚定不移加快推动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极其注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生态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生态系统健康与永续发展水平,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水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以绿色发展为要。绿色,是发展的路径,更是发展的目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核心是转变方式。近年来贵州的发展轨迹,是贵州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实体经济加快绿色转型发展的具体实证。目前,贵州正加快建设科技含量高、就业容量大、资源消耗低、环境质量优的生态经济体系,构建完善的生态产业链,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同步提升。实践证明,贵州各级党委、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嘱托,风力进取,锐意创新而取得的一系列绿色发展成绩,不仅催生了一幅幅“无中生有”的生态美百姓富的绚丽图景,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贵州绿色发展的“样本”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