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团队服务贵州大生态建设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7-09   访问次数: 13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主要载体,人们常说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而生物多样性则被称为地球的免疫系统。生物多样性对于解决人类的食物安全、清洁能源、环境恶化、人口健康和贫困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贵州大学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粟海军说。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贵州大学围绕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一直在为保护黔山秀水、共筑青山绿水付诸努力与实践。

2007年全省唯一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研究生学科点建立,2017年贵州大学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研究中心建立,贵州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挂靠贵州大学林学院,生态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以林学院、研究中心、生命科学学院为主的研究团队近5年以来,通过大量科研项目服务于贵州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涉及贵州所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研究团队主持的佛顶山和都柳江源大型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帮助佛顶山升级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建立了贵州第一个泥碳沼泽类型自然保护区;学科团队主持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及2016年贵州省重大专项等项目,聚焦草海综合治理问题,通过解译“黑颈鹤-人-湿地生态系统”三者间关系,为草海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综合治理提供了全方位的科技支撑;研究中心通过承担国家林业与草原局贵州区域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与珍稀植物资源普查项目、国家生态环境部全国大中型兽类与地栖鸟类红外相机监测等项目,全面掌握了全省野生动植物资源基本状况,为贵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决策提供了科学基础。目前,贵州大学涉及生物多样性的国家级、省部级及地方服务性科研项目每年有60余项,充分发挥了贵州大学服务贵州大生态建设的人才智力优势。